弱肉強食、適者生存,這不只是自然的演化法則,更是在國際場域中的生存定理。對於像台灣這樣比鄰中國這般猛獸而居的小國而言,更應是隨時銘記在心的警惕。莫須有的國際排擠和打壓威脅,對台灣來說是家常便飯。回顧台灣的國際參與,舉凡政治外交,經濟文化,環境衛生,哪一樣不是披荊斬棘、吃盡悶虧,比他國更辛苦才爭取而來?如今在國際體育盛事上,再次遇上令人譁然的不公平待遇,台灣真正該有的態度,絕不是再次流於無濟於事的民族悲情主義,呼天搶地地咒罵中國並埋怨國際不公。與其大嘆小國的悲哀無助,反而該正視、並接受這樣不對等的遊戲規則就是台灣被給與的限制式,並思考在這樣的前提之下,究竟該如何極大化台灣的優勢和權益,求得最佳解。
此 次廣州亞運的不公裁決,著實令人憤慨扼腕。檢錄裁判的失職和大會主審的疏失,卻要我國選手付上不合理的代價。但這並非台灣遭遇的第一起國際不公案例,可想 而知,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。台灣媒體與大陸記者發生激烈口角後,憤而集體退席抗議的壯烈行徑,卻只再次深錮了國際對台灣媒體素質低落的刻板印象。政府真正 該檢討的,除了第一時間是否能提出強而有力的反擊和對選手的支持外,更該思考如何教育並訓練所有觸即國際交流的台灣代表—不論是運動選手、藝文人士,媒體 單位、亦或政府官員,遭遇類似狀況時,如何展現保衛國格又不失風度的應對態度。畢竟這樣不友善的國際處境,好比一國先天的地理條件、自然資源、地緣關係一 般,理應被視為台灣必需學習克服的自然限制。
誠如西方著名的禱告詞,『賜給我勇氣去改變能被改變的,賜給我平靜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,賜給我智慧辨明兩者的不同』,台灣始終未能擁有分辨兩者的智慧,卻總是淪於用之不竭的愚勇,企圖改變無法被改變的遊戲規則而丟了面子也失了裡子。現實的構成往往是立基於主流的『觀點』。若台灣始終拘泥於和主流背道而馳的觀點,妄想他國在中國張牙舞爪下,仍該以一般的公平準則對待我國,那即是忽視現實的鴕鳥心態,也將無法提出任何具建設性的應對策略。
國際場域的弱肉強食遠比大自然的演化法則更冷酷無情。台灣若無法正視自己在國際食物鏈的位階,並研擬相對應的策略和適當的預期心理,就好似斗膽挑戰獅王的羚羊,捨棄了速度優勢,卻愚勇地選擇正面迎擊。接受現實處境並不等於服首投降,而是化自憐自艾為自立自強;對政府的期待和要求也從事後的處理提升至未來的應對。唯有如此,台灣才有機會在國際排擠的既定現制式中,走出適者生存的競爭力。